9月26日,位于芜湖市弋江区的“东数西算”工程芜湖集群首个千P级智算中心上线运行,成为安徽省首个正式交付并投入运营的智算中心。“东数西算”芜湖集群是长三角枢纽两大集群之一,同时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算力集群。根据安徽日报9月27日的报道,这个集群规划投资80亿,建设完成后可提供4000P以上算力,可为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和推理、生命科学、影视渲染、区块链、云游戏、自动驾驶等各行业提供专业算力服务,同时为国产大模型的研发训练、各行业领域的“AI+”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超性价比的算力服务。这个中心在国产化率、绿色节能等方面均实现突破,成为“东数西算”工程大步发展的缩影。
(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成为了新基建7大领域之一。算力的战略价值及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地位已成事实。西部地区更是认识到算力的重要性,开始加速算力的培育和提升,并明确提出建设数据中心的目标计划。 比如,2023年3月1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数字宁夏“1244+N”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实施数字产业化工程。全面升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5G向重点园区、重点场所、行政村等区域延伸覆盖,新建5G基站2000座,累计达到1.2万座。加快推进数据中心集群发展,新建5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增加标准机架11万架,总量达到15万架,服务器装机能力超过125万台。这使其成为其他省份的标杆,其他地方也纷纷加入数字经济的行列。
又比如,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包括中国能建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示范项目、秦淮数据零碳数据中心产业基地一期示范项目、中国电信甘肃庆阳大数据中心二期项目,以及易事特“东数西算”装备制造项目等10个数据中心、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232.6亿元。据了解,庆阳数据中心集群项目建设期内,已经新增2.5kW标准机架80万个。其中“十四五末”,新增2.5kW标准机架约30万个,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五数”体系基本建成,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带动就业3万人。到“十五五末”累计新增2.5kW标准机架80万个,年产值达到2700亿元,带动就业8万人。
内蒙古和林格尔集群作为十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结合内蒙古能源充足、风光电等清洁能源量大价格低的优势,已落地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项目67个,协议总投资1254.7亿元。截止2022年底,新区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到15万架,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95万台,通用算力规模达到1050P,超级算力规模达到120P,算力底座不断夯实。作为全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自成立以来,去年开始先后启动了3个枢纽节点建设,分别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主枢纽中心、东数西算贵安算力产业集群配套项目、超互联算力基础设施项目。目前,贵安新区已累计落地数据中心及其配套项目21个,总投资890亿元,规划服务器418万台。已建成标准机架9.8万架,上电机架5.5万架,上电服务器30.4万台。
从首次提出“东数西算”工程概念,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八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包括张家口集群、芜湖集群、和林格尔集群、中卫集群等“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启动1年6个多月,致力于将东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织就全国算力一张网。
“东数西算”工程,也是我国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后,又一个大工程 。 这也是因为西部地区具有能源丰富、温度低等优势,充分使用当地水、电、可再生能源等丰富资源,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有助于降低数据中心PUE值(能源使用效率指标),降低能源消耗。根据规划蓝图,在弃风弃光地区建设数据中心集群,既承接东部地区算力需求,同时实现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目标,也为西部地区为东部迁移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向西部搬迁,加速西部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吸引更多人才到西部发展。
如今,“东数西算”工程的有序推进,虽然,数据中心集群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建的超大型数据中心,新增加标准机架也越来越多,服务器装机能力超过上百万台,算力作为数字时代核心资源的作用日益突出,以算力为核心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算力、网络、存储协同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更不用说,大数据带给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多样化,也同时对能迅速响应各种各样需求的信息系统提出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比如,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数字经济委员会近期在西部地区的调研就发现,和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导致各省会城市(区)的网络环境不稳定,在运转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一网通办”在西部地区的运用,就经常出现卡顿现象,影响企业办事效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该报告深入分析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对“一网通办”本地站点的使用情况以及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拓展西部地区“一网通办”的深度与广度,节约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办事的时间和成本的对策建议。 “一网通办”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实际运用的一个实例,在西部地区显示出了一个典型的“数字鸿沟(信息差距)”的特征。
这一特征,无论是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严重的问题,与住在哪里的人也没有关系。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还体现在应用领域,尤其是由网络技术带来的差距。“数字鸿沟”既在国家之间存在,也在地区、产业和社会阶层之间蔓延,对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当然,对“数字鸿沟”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在很多研究和报告中也有很多解读上的困难,可以说对这一问题很难正确理解。虽然,通过东西部研发中心的建设、知识共享、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等都被提出作为缩小数字鸿沟的途径。然而,数字鸿沟的缩小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有经济、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
(作者:西促会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