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袁玥) 今日上午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公布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中明确指出了规划范围 ,分析了灾区特点及重建条件; 明确了重建的指导思想、原则、 目标;介绍了 重建分区、城乡布局、土地利用等问题 。同时还涉及了重建中有关居民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 态家园、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规划用860亿元、三年时间 ,完成芦山地震重建工作
该规划的制定 ,依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在地震灾害评估、地质灾害排查及危险性评估、房屋及建筑物受损 程度鉴定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经过专家论证 ,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 。根据《四川芦山“4?20”强烈地 震灾害评估报告》① ,地震波及区域划分为极重灾区、重灾区、一般灾区和影响区 。本规划范围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 ,包括雅 安市芦山县、雨城区、天全县、名山区、荥经县、宝兴县等6个县 (区) , 以及成都市邛崃市的6个乡镇 ,共102个乡镇 ,面积 10706平方公里 ,2012年末总人口114.79万人 。规划中表示 ,此次重建将借鉴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 。用 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使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 ,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重建任务 ,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经测算约为860亿元。
重建原则 ,安全第一规划中 , 明确了重建原则 ,包括科学重建 、民生优先 、保护生态、创新机制等 。其中安全第一 的原则 也被明确提出 ,规划要求重建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合理布局 ,科学选址 ,有效避让地震断裂活动带引发的难以防治 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泄洪通道 ,确保选址安全 。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 ,对农村居民住房实行强制性抗震设防标 准 ,确保重建工程质量。
对于重建目标该规划提出 ,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达到户户安居有业 、 民生保障提升 、产业创新发展 、生态文
明进步 、同步奔康致富 。 规划将重建区域进行了分区 ,分为人口集聚区、农业发展区 、生态保护区 、灾害避让区 。其中灾害 避让区明确提出 ,不宜恢复重建居民住房和永久性设施 ,位于区域内的住户应实施避让搬迁 。居民住房恢复重建 ,将充分尊重 居民意愿该规划明确提出 ,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要充分尊重居民意愿 ,注重节地、安全、经济、实用 , 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 风貌 。根据房屋受损程度鉴定结果 ,对能够维修加固的居民住房 ,尽可能维修加固 ,不推倒重建 。 农村居民住房重建 ,经过 评估通过维修加固可以安全使用的住房 ,应实施维修加固 。必须新建的住房 ,要科学选址 ,做到结构合理、开间合度、面积合 适 ,在尊重农村居民意愿和方便生产生活的基础上 ,适当集中建设 。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等方式推进农村居民 住房重建 。灾区住房损毁、需新建住房的农村居民可在城镇购房落户?口口认硎芘┓恐亟ú怪口口摺?
关于抗震设防方面 ,维修加固后的住房应具备抗御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能力 。新建住房建筑结构质量必须符合抗震设防要 求 ,按照当地抗震设防烈度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 。灾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严格执行农村居民住房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
关于技术支持方面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根据当地农村居民住房结构和受损情况制订维修加固技术方案 ,为新建住房免费提供 多样化的设计样式 。加强农村建筑工匠、乡村干部技术培训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住房维修加固和新建工作 。加大监管 力度 ,切实保证建筑质量。
关于配套设施方面 ,原址恢复重建的村庄 ,与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同步恢复公共服务设施 。集中安置的居民点 ,根据其人口规 模 ,配套必要的基础设施 ,合并设置粮食晒场、临时堆场及小型运动场地 。分散居住的乡村地区 ,在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地点 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服务周边群众 。充分利用山、水、 田、林等自然条件 , 突出历史文化传承 ,建设绿色乡村 ,打造富有 特色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 。 城镇居民住房重建 ,将根据城镇总体规划 ,按照受损房屋的评估鉴定结果和抗震设防 要求 ,分类实施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和新建 。新建住房采取保障性住房、商品房等多种途径建设 ,注重节约集约用地、紧凑布 局 。尊重原有房屋和土地产权关系 ,减少因重建过程中产权调整而产生的纠纷 。大力推广节能节材环保技术 ,积极推行绿色建 筑标准 ,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
重建机制为 ,政策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 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城镇住房恢复重建 , 允许居民按照统一规划自主联 建 。老城区住房恢复重建与老城区改造 ,特别是与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结合起来 ,采取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商业服务、配套 设施整体开发模式进行建设 。对自愿到其他市县落户的群众 ,按相同补助政策给予现金补助。
配套设施方面 ,住房维修加固的城镇居民区 , 同步恢复相应的公用设施功能 。新建城镇居民区 ,按人口规模合理配套建设社 区综合服务设施、停车场地、活动场所等 。 地质灾害防治、防灾减灾均为重建重点工作
规划中提出要进行地质灾害综合整治 。采取工程措施 ,对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进行治理 。修复受损 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应急排危除险 。对地质灾害风险高、威胁大的重点城镇周边山体和小 流域开展综合治理。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能力建设 。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业监测 ,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 动机制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 ,促进专业应急队伍发展。
对不宜采取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威胁区的分散农户分阶段实施避让搬迁 ,结合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城镇恢复 重建及土地整治进行安置。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鉴于地质灾害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 ,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按照轻重缓急 , 分期、分批对受灾地区地质灾害进行整治 。规划中对 防灾减灾方面 ,提出了建立完善综合减灾救灾应急体系 ,加强地震、气 象、洪涝、地质等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完善防灾避险应急预案 。防范自然灾害次生突发环境事件 。提高灾情信息采 集、传输、处理信息管理水平 ,推进“数字减灾”工程建设 ,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保障能力建设 ,提高防灾减灾信息集成、智能处 理和共享服务水平。
加强城乡避难场所等基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平台和应急基地及应急装备建设 ,统筹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 ,加
强物资储备 ,建立疏散救援通道、应急水源、备用电源和应急移动通信系统 ,提高应急处置、受灾群众救助及生活保障水平。 提高灾后恢复重建设施的防雷减灾能力 。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加强防灾应急演练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城镇交通 恢复建设城区道路228公里 ,桥梁31座 ,公交首末站6处、公交站台270个;恢复建设场镇道路49公里。
供水 恢复建设城区供水厂7个 ,供水管网298公里;恢复建设场镇供水站3座 ,供水管网40公里 。建设铜头引水工程。
排水、污水、防洪 恢复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7座 ,污水管网228公里 , 雨水管网245公里 ,排洪沟30公里;恢复建设场镇雨
水管网76公里。
环卫 恢复建设城区垃圾处理场6座;恢复建设场镇垃圾处理站3处、垃圾处理池252个。
应急避难场所 恢复建设城区绿地等应急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