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重庆市合川区的企业组团来到楚雄彝族自治州职教园区 ,与楚雄技师学院签订协议 。该校机电 、数控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将到合川就业, 企业将优先提供岗位 、优先解决待遇。
此前 ,省内外的80多家用人单位就纷纷争抢该校今年首批1000余名应届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职校毕业生走俏 ,正是近年来云南省职业 教育改革发展焕发生机的缩影。
直面职业教育困境
走进楚雄职教园区 ,各所职校依山而建 、相对独立 , 图书馆 、信息中心 、运动场馆 、学生会堂 、食堂等公共基础设施则统一规划 、统一建 设 、共享共用 。2012年 , 园区在校生规模达2万余人 。“数控实训中心有价值1500万元的40台生产型数控机床 ,钳工实训中心可同时保证600名 学生上岗操作 。”园区管委会主任兼楚雄技师学院院长刁晋光如数家珍。
对迁入园区前的情况 , 刁晋光记忆犹新 。当时 ,5所州属中职学校校舍破旧 、总面积相加不过百余亩 ,普遍存在生源不足 、条件简陋 、师资 短缺的问题 ,发展举步维艰。
这种“小 、散 、弱”的状态 ,一度是云南省职业院校的通病 。进入新世纪以来 ,受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 , 云南职业教育陷入低迷 ,招生人数逐 年下滑 。到2006年 ,全省普高职高比降至1: 0.69的历史低位 。一边是中职学校没人读 , 另一边则是每年30万初中毕业生无书可读 。薄弱的职 教 , 导致了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在云南 ,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 、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若不尽快 扭转这一局面 ,必将导致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 阻碍城镇化 、工业化发展 ,进而牵绊云南跨越发展的步伐。
“抓职教就是抓就业 、就是抓产业 、就是抓‘三农’、就是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要把职业教育摆到更突出的位置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推动 职业教育实现超常规 、跨越式发展 。”省委书记秦光荣话语掷地有声。
“‘家有良田万顷 ,不如薄艺在身 。’职业教育要紧扣社会 、紧扣市场 ,着力培养在农村能致富 、在城市能就业的应知应会的实用型人才 。”省 长李纪恒言辞恳切。
大手笔打造大职教
省委 、省政府高位推动 ,省委书记 、省长多次专题研究职业教育 , 下定了前所未有的决心 ,拿出了前所未有的办法 ,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资
金 ,全力打造“大职教”格局——
打造12个区域性职教园区 。通过整合资源 、创新融资 ,完成投资133.78亿元 , 昆明 、 曲靖 、楚雄 、普洱 、文山等6个园区已投入使用 ,入驻 学校49所 、学生20.8万人。
组建33个大型职教集团 。与全省2400多家成员单位联手共进 ,“校企合作 、校校联合 、资源共享 、互利共赢”的集团效应逐步显现。
实施职业学校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从2006年起 ,省财政每年安排1.5亿元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3000万元中职学校建设贷款贴息 。 同
时 ,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 ,共投入近9亿元 ,建设了28所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99个国家级职教实训基地 。其中 ,省内各级配套、 学校自筹资金近三分之一。
率先在全国实施中职特聘教师计划 。2007年起连续3年投入1500万元 ,聘请1000名能工巧匠担任“双师型”教师 。2010年 ,项目投入和特聘 教师人数均实现翻番。
率先扩大国家西部中职学校助学金政策享受范围 。对中职一 、二年级学生生活补助实现100%覆盖 , 中央补助资金不足部分全部由省级财政 承担 ,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 , 吸引了更多农家子弟报读职校。
超常规的政策 、大手笔的投入 ,为云南职教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 曾经“边缘化”的职校走出低谷 、重振信心 ,整合资源打造的“大职 教”初见雏形。
从2008年至今的5年间 ,全省职校招生规模 、在校生人数 、毕业生总量 、校均规模等多项指标连创历史新高 ,教育结构 、办学结构逐步调整 优化 。其中 , 高职高专和中职学校在校生分别增长34.4%和36.25%,达到18.75万和67.06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从1:0.83调整到1:0.95 , 实现大体相当目标 , 中职生数量已占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半壁江山” 。去年 , 云南有57所高校开展高职教育 ,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37 所 。固定资产总值超77亿元 。全省民办中职 、高职院校达55所 ,在校生达9.8万人 , 公办民办并举 ,态势良好 。 (完) (记者 谢炜 罗霞)